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广东开放大学团体工作#学习行为评价
广东开放大学《团体工作》课程学习笔记与心得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团体工作
课程时间:2023年9月—2024年1月
授课教师:XXX教授
课程性质: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
二、理论学习与收获
1. 团体工作的定义与核心价值
- 定义:团体工作(Group Work)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协作与支持,帮助个体解决心理、社会或行为问题,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功能提升的专业方法。
- 核心价值:
- 系统性干预:团体作为“微型社会”,能模拟真实社会环境,帮助成员在互动中学习适应性行为。
- 资源共享: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情感和资源,形成互助网络,降低个体解决问题的孤独感。
- 自我觉察与成长:在团体反馈中,成员更容易发现自身盲点,增强自我认知与应对能力。
2. 团体工作的发展历程
- 起源:20世纪初美国社会工作领域,以“互助小组”形式出现。
- 理论基础:
- 系统理论:强调团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动态性与相互影响。
-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成员的自我价值感与情感支持。
- 社会互动理论:分析成员间权力关系、角色分工与沟通模式。
3. 团体工作的阶段模型
- 形成期:建立信任与规则,成员初步了解彼此。
- 冲突期:成员试探边界,可能出现权力争夺或矛盾。
- 规范期:团体规则明确,成员逐渐适应角色。
- 成熟期:深度互动与问题解决,成员协作能力提升。
- 结束期:处理离别情绪,巩固成果并规划后续行动。
三、实践环节与体验
1. 案例分析与讨论
- 经典案例:通过分析“青少年抗逆力团体”“企业压力管理小组”等案例,理解不同团体类型的适用场景与干预策略。
- 关键点总结:
- 团体目标需具体、可衡量(如“提升成员自信心”需转化为“80%成员能主动发言”)。
- 领导者需平衡“引导者”与“观察者”角色,避免过度干预或放任。
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
- 模拟场景:分组扮演团体成员与领导者,模拟冲突解决、危机干预等情境。
- 个人体验:
- 作为成员:感受到团体中的归属感与压力,意识到表达真实感受的重要性。
- 作为领导者:体会到“非暴力沟通”技巧的实用性,例如使用“我语句”(如“我注意到大家最近沉默,是否愿意分享感受?”)而非指责性语言。
3. 团体活动设计与实施
- 设计原则:
- 循序渐进:从破冰游戏到深度话题逐步推进。
- 个性化适配:根据成员年龄、文化背景调整活动形式(如老年团体侧重回忆分享,青少年团体侧重创意表达)。
- 实践成果:
- 设计“情绪温度计”活动,通过匿名评分促进成员情绪表达。
- 在模拟团体中,成功引导成员通过“角色互换”练习理解他人视角。
四、学习心得与反思
1. 知识层面的突破
- 团体动力学:认识到团体内部的“潜意识规则”(如成员竞争关注、回避冲突等)对进程的影响。
- 伦理与边界:明确领导者需保持中立,避免与成员建立双重关系(如私人情感介入)。
2. 技能层面的提升
- 沟通技巧:学习如何用开放式提问(如“你刚才提到的‘紧张’具体指什么?”)引导成员深入探讨。
- 危机处理:掌握“焦点转移法”与“情感安抚法”,例如当成员激烈争吵时,可通过“我们先暂停,轮流说说此刻的感受”来缓解紧张。
3. 态度层面的转变
- 同理心增强:通过角色扮演,更深刻理解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职场新人)的心理需求。
- 对“失败”的接纳:在模拟团体中,某次活动因成员情绪失控未达预期,但意识到“不完美”正是学习机会。
五、挑战与困惑
1.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 问题:课堂理论强调“成员自主性”,但实际操作中需平衡干预与放任。
- 解决尝试:通过观察教师示范,发现“结构化引导”(如设定明确讨论主题)与“情感支持”可同步进行。
2. 时间管理的困难
- 案例:在设计6周团体方案时,因目标过多导致后期活动仓促。
- 反思:需遵循“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性),优先聚焦核心问题。
3. 自我反思的深化
- 发现:作为领导者时,容易因过度共情而忽略中立性。
- 改进方向:通过记录每次团体的“领导者反思日志”,练习区分个人情绪与专业角色。
六、未来应用计划
1. 在社区服务中的实践
- 目标群体:拟开展“社区老人社交支持团体”,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
- 设计思路:
- 破冰活动:制作家庭相册分享,建立信任。
- 核心环节:通过园艺疗法与小组讨论结合,促进成员协作与情感联结。
2. 在企业中的应用
- 需求分析:针对新员工适应问题,设计“职场融入团体”。
- 具体措施:
- 破冰游戏:团队拼图任务,模拟协作场景。
- 冲突演练:模拟职场矛盾,练习非暴力沟通与冲突解决技巧。
3. 持续学习与提升
- 计划:考取团体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深化对特殊群体(如戒毒人员、青少年)团体工作的理解。
- 资源拓展:阅读《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王极盛)与《团体动力学》(Bion),补充理论框架。
七、总结与感悟
1. 课程整体评价
- 优势:理论结合实践,案例丰富且贴近现实需求。
- 改进建议:增加跨文化团体工作(如移民群体)的专题讨论。
2. 个人成长
- 认知升级:从“个体问题”视角转向“系统性问题”视角,理解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 职业启发:计划将团体工作方法融入未来社会工作项目,例如为流动儿童设计成长团体。
3. 对广东开放大学的感谢
- 灵活学习模式:线上课程与线下实践结合,适合在职人员兼顾学习与工作。
- 教师支持:XXX教授在模拟活动中给予的即时反馈,帮助我快速修正领导风格。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角色扮演、伦理边界、社区服务、非暴力沟通
备注:本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能量的共振”。未来将注重实践中的伦理敏感性与文化适配性,让团体工作真正成为促进社会福祉的工具。
撰写日期:2024年2月
作者:XXX(学生姓名)
格式说明:
1. 标题层级:使用“”“”分隔章节,便于快速定位内容。
2. 重点标注:关键理论与技能用粗体或引号突出,案例与反思用项目符号(-)列举。
3. 结构逻辑:从课程概述到实践反思,再到未来规划,层层递进,体现学习深度。
4. 个人化表达:加入具体案例与反思,避免泛泛而谈,增强笔记的实用性与真实性。
通过这篇学习笔记,既系统梳理了课程知识,也记录了个人成长轨迹,为后续实践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