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广东开放大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专)学习行为评价
广东开放大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专)学习心得
一、课程概述与学习背景
课程名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专科)
学习平台:广东开放大学
学习时间:2023年9月—2024年1月
作为广东开放大学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行政诉讼的核心内容。课程以线上视频教学为主,辅以教材阅读、案例分析和线上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行政机关的权力边界、公民权利保护以及行政争议的解决机制。
二、学习方法与过程
1. 系统性学习与碎片化时间利用
- 课程视频内容较为密集,涉及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等概念,以及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审理程序和判决类型等。
- 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固定抽出1-2小时观看视频并做笔记,周末集中梳理重点章节。
- 利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间回顾教材中的案例和法律条文,加深记忆。
2. 结合案例理解理论
- 课程中穿插了大量真实案例,如“民告官”案件、行政处罚争议等,通过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适用问题,逐步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
- 例如,通过“孙志刚案”学习了行政强制措施的合法性边界,认识到行政法中“比例原则”的重要性。
3. 线上讨论与互动
- 参与课程论坛的讨论,针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等热点问题,与同学交流观点,拓宽思路。
- 教师在讨论区及时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淆的概念,如“行政行为无效”与“行政行为撤销”的区别。
4. 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对照学习
-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核心法律,同步查阅相关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理解法律条文的实际应用。
- 例如,通过对比《行政诉讼法》第12条与第13条,明确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排除情形。
三、学习收获与体会
1. 对行政法体系的全面认知
-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行政法规范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权力与权利关系,强调“法无授权不可为”和“程序正当”原则。
- 行政主体的多样性:不仅包括政府机关,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如高校、医院等,在实践中需注意区分不同主体的法律地位。
- 行政行为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如行政法规)与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的区分,以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件(主体、权限、内容、程序)。
2. 行政诉讼法的核心价值
- 司法审查的独立性:行政诉讼的“民告官”特性体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 起诉条件的严格性:需满足原告资格、被告明确、诉讼请求具体等条件,理解“行政诉讼难”的现实原因与法律依据。
- 举证责任的特殊性:行政机关需承担主要举证责任,这一原则倒逼其规范执法程序,避免“以权压法”。
3. 法律思维的培养
- 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用法律逻辑分析问题。例如,在遇到行政机关作出处罚决定时,能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程序合法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 通过模拟法庭练习,掌握了如何从原告或被告角度构建诉讼策略,例如如何证明行政行为的“明显不当”或“滥用职权”。
四、学习中的挑战与突破
1. 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
- 挑战:行政法中的“行政优益权”“行政合同”等概念较为抽象,初期难以把握其内涵与外延。
- 突破:通过查阅学术论文和观看专家讲座视频,结合教材中的案例,逐步理解这些概念在现实中的适用场景。
2. 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结合
- 挑战:行政诉讼法涉及复杂的程序规定(如起诉期限、审理流程),需同时结合行政实体法(如《行政处罚法》)进行综合分析。
- 突破:制作对比表格,将实体法中的权利义务与程序法中的救济途径对应起来,例如行政处罚的“告知义务”与行政诉讼中的“程序违法”认定。
3.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 挑战:教材中的理想化法律条文与现实中行政诉讼的执行情况存在差异,例如“立案难”“执行难”问题。
- 突破:通过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理解法律在实践中如何被解释和适用,例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推进。
五、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
1. 日常生活中权利意识的提升
- 学习后,更加关注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是否合法。例如,当遇到交警处罚时,会主动询问处罚依据,并了解复议和诉讼的途径。
- 理解“行政不作为”的法律后果,例如行政机关未在法定期限内答复申请时,公民可通过诉讼要求其履行职责。
2. 工作中法律知识的运用
-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学习行政法后能更规范地处理行政事务,例如在办理行政审批时,严格遵循程序规定,避免因程序瑕疵引发争议。
- 在参与单位内部的行政复议案件时,能够依据《行政复议法》提出法律意见,协助完善证据材料。
3. 社会热点事件的理性分析
- 对“疫苗强制接种”“城市拆迁补偿”等社会争议事件,能从行政法角度分析其合法性,例如是否符合“最小侵害原则”或“比例原则”。
- 理解“行政公益诉讼”的意义,关注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中行政机关的履职情况。
六、反思与未来学习方向
1. 知识体系的完善需求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涉及大量部门法知识(如《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需进一步系统学习相关配套法规。
- 建议结合《国家赔偿法》深入理解行政侵权的救济路径。
2. 实践能力的提升空间
- 课程中的理论学习与真实诉讼程序仍存在差距,未来计划通过旁听行政诉讼庭审、参与法律援助等方式增强实践能力。
- 需加强法律文书写作训练,例如行政起诉状的撰写和证据清单的整理。
3. 对法治社会建设的思考
- 行政法的核心是规范公权力,而行政诉讼则是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法治社会中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 希望未来能参与推动基层普法工作,帮助更多人了解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七、总结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的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法律知识,更培养了对公权力监督的敏感性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课程中“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社会运行的指南”的理念,对我影响深远。未来,我将继续深化对行政法体系的理解,并尝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为构建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感悟:
> “行政法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平衡器’,而行政诉讼则是这台平衡器的‘校准针’。只有理解并善用法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广东开放大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材(专科版)
2.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指导案例汇编
3. 《行政诉讼法》(2017年修正)条文释义
撰写时间:2024年1月20日
作者:XXX(学生姓名)
备注:本文基于课程学习与个人实践总结,部分内容结合了广东省地方性法规的案例分析,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