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江苏开放大学无幼儿绘画学习行为评价
江苏开放大学幼儿绘画学习心得笔记
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幼儿绘画教育与实践
- 学习平台:江苏开放大学在线教育平台
- 学习时间:2023年9月—2024年1月
- 学习形式:线上视频课程+互动讨论+实践作业
一、课程概述与学习目标
1.1 课程定位
江苏开放大学的幼儿绘画课程以“激发幼儿创造力”为核心,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在职教师,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掌握幼儿绘画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课程内容涵盖幼儿绘画发展规律、绘画材料选择、课堂活动设计、作品评价等模块。
1.2 学习目标
- 理解幼儿绘画心理与认知特点
- 掌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绘画教学方法
- 设计并实施趣味性绘画活动
- 学会分析与评价幼儿绘画作品
二、学习内容与收获
2.1 理论知识模块
2.1.1 幼儿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 涂鸦期(1-3岁):无意识的线条与色彩表达,强调自由探索。
- 象征期(3-5岁): 开始赋予图形意义,如“太阳是圆圈加线条”。
- 图式期(5-7岁): 追求细节与逻辑,作品结构逐渐复杂。
学习心得:
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案例,我意识到幼儿绘画并非简单的“画得像”,而是反映其认知与情感发展。例如,一个孩子画“全家福”时将父母画成巨人,这可能源于其对家庭角色的依赖感。
2.1.2 绘画材料与工具选择
- 低龄段:蜡笔、手指画、海绵拓印,注重触觉体验。
- 高龄段:水彩、黏土、综合材料,培养精细动作与想象力。
实践应用:
在实习中,我为4岁班级设计了“树叶拓印画”活动,孩子们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蘸颜料拓印,创作出充满自然气息的作品,家长反馈极佳。
2.2 实践技能模块
2.2.1 绘画活动设计
- 主题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如“我的梦想”“动物园的一天”。
- 活动流程:
1. 导入:通过故事或视频激发兴趣(如《小熊的彩虹桥》)。
2. 示范:分步骤演示,但避免限制幼儿创作。
3. 创作:鼓励自由表达,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
4. 分享:幼儿讲述作品,培养语言与社交能力。
案例反思:
在“我的家庭”主题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孩子因家庭结构特殊(如单亲或重组家庭)感到困惑。因此,在后续活动中,我调整了引导语,强调“每个人的家庭都是独特的”,避免刻板印象。
2.2.2 作品评价方法
- 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在绘画中的情绪、专注度与合作能力。
- 作品分析:从色彩搭配、构图、细节表现等角度解读幼儿的内心世界。
学习体会:
过去常以“画得像”为标准,现在更注重“画出什么”。例如,一个孩子用大片黑色描绘“夜晚”,但添加了发光的星星和月亮,这反映了他对黑暗的恐惧与对光明的向往。
2.3 互动与交流
- 线上讨论区:与同学分享教学视频,互相提出改进建议。
- 专家直播答疑:针对“如何引导内向幼儿参与绘画”等问题,专家建议通过“角色扮演法”(如“请小画家教老师画画”)降低焦虑感。
三、学习挑战与解决
3.1 挑战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 问题:初期设计的活动过于复杂,幼儿难以完成。
- 解决:简化步骤,增加游戏化元素。例如,用“魔法手指”代替画笔,让幼儿用手指蘸颜料作画,提升兴趣。
3.2 挑战二:个性化指导不足
- 问题:面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难以兼顾。
- 解决:采用“分层任务卡”:
- 基础组:提供简单模板辅助;
- 进阶组:开放更多创作自由。
四、未来改进方向
1. 深化理论学习:研读《幼儿美术教育心理学》等书籍,完善认知体系。
2. 拓展实践场景:参与幼儿园见习,积累真实教学经验。
3. 创新教学方法:尝试将数字绘画工具(如平板电脑)融入课程,激发幼儿科技兴趣。
五、总结
通过江苏开放大学的幼儿绘画课程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绘画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观察世界、抒发情感的窗口。未来,我将继续以“尊重天性、鼓励探索”为原则,帮助幼儿在绘画中找到自信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
2. 《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江苏开放大学课程教材)
3.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美]维吉尼亚·阿伦·尼尔森)
笔记撰写人:XXX
日期:2024年1月
备注:本文档可作为教学反思材料,或分享至教育社群供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