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江苏开放大学无工科数学基础学习行为评价
江苏开放大学无工科数学基础学习心得
引言
作为江苏开放大学的一名非工科背景学生,我最初对课程中涉及的工科数学内容感到极度不安。由于长期脱离系统性数学学习,面对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时,我发现自己在概念理解、公式推导和应用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然而,通过半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将从学习前的困惑、学习中的挑战、应对策略及收获与反思等方面,记录这段“逆袭”数学的学习历程。
一、学习前的困惑与挑战
1. 基础薄弱的现实
- 知识断层:自高中毕业后,因专业选择与工作原因,已近十年未接触过高等数学内容。初学时,连函数图像、导数基本概念都感到陌生,更不用说复杂的微分方程或矩阵运算。
- 课程难度认知偏差:工科数学课程大纲中明确标注“无工科数学基础需提前自学”,但实际学习中发现,教材内容跳跃性强,部分章节直接以大学数学水平为前提,导致理解困难。
- 学习动力不足:面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复杂的推导过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成学业。
2. 开放教育的特殊性
- 自主性强,缺乏系统指导:开放大学以线上学习为主,虽有教师答疑,但缺少传统课堂的“手把手”教学,需要学生主动规划学习路径。
- 时间管理压力:作为在职学生,工作与家庭事务占用了大量时间,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成为关键难题。
- 资源获取门槛:初期对学校提供的在线平台、电子教材和学习支持系统不熟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二、应对策略与实践过程
1. 补齐基础:从零开始
- 搭建知识框架:通过购买《高等数学入门》《线性代数简明教程》等基础教材,梳理初等数学(如三角函数、数列、向量)到大学数学的核心概念,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 分阶段学习:将教材内容拆解为“预习-精读-练习”三阶段。例如,在学习微分方程前,先复习导数定义、积分方法,再逐步理解方程的解法。
- 利用免费资源:通过中国大学MOOC、B站等平台观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公开课,弥补课堂外的视听教学缺失。
2. 灵活调整学习方法
- “问题导向”学习法:从课程作业和考试真题入手,逆向分析所需知识点,针对性地攻克薄弱环节。例如,通过一道积分应用题,倒推学习定积分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技巧。
- 小组互助与在线答疑:加入学校数学学习群,与同学共享笔记、讨论难题;定期向辅导教师提问,尤其注重理解公式的实际应用场景(如矩阵在电路分析中的作用)。
- 可视化工具辅助:使用GeoGebra绘制函数图像,用Matlab进行数值计算,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图形,降低理解难度。
3. 时间管理与心态调整
- 制定“5+2”学习计划:工作日每天抽出1小时学习数学,周末集中2小时攻克难题。利用通勤时间听数学音频课程,碎片化时间背诵公式。
- 建立正反馈机制: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如掌握泰勒展开式)就记录在学习日志中,并奖励自己,逐步积累信心。
- 接受“先慢后快”节奏:初期可能每天仅能消化1-2个知识点,但通过持续积累,后期学习速度显著提升,避免因短期进度缓慢而自暴自弃。
三、学习中的突破与收获
1. 关键概念的理解
- 导数与微分:通过物理中的“瞬时速度”案例,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进而掌握求导规则和链式法则。
- 线性代数:借助“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问题,重新认识行列式、矩阵秩等概念,不再机械记忆公式。
- 概率统计:用Excel处理实际数据(如公司销售记录),结合贝叶斯定理分析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2. 学习效率的提升
- 错题本与公式手册:整理错题并标注错误原因,制作个性化公式手册(如将三角函数公式与工程问题结合记忆),复习效率提高30%以上。
- 主动提问与资源整合:发现学校提供的电子教材与MOOC视频内容互补,通过交叉学习弥补单一资源的不足。
3. 能力迁移与思维提升
- 逻辑思维训练: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后续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编程、工程制图)的复杂问题解决有显著帮助。
- 跨学科应用意识:意识到数学是工科专业的“语言”,例如在学习电路分析时,主动将微分方程与电路动态特性联系起来,学习兴趣大增。
四、反思与建议
1. 自我反思
- 初期低估了工科数学的实用性:曾认为数学是“纸上谈兵”,但实际发现其在工程问题建模中的核心作用,加深了学习动力。
- 过度依赖公式记忆:早期因时间紧张而直接背诵公式,导致解题时思路混乱,后改为“理解推导过程+记忆关键步骤”,效果更佳。
- 忽略实践环节:初期只关注理论,后期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数学建模工作坊,才真正理解数学工具的实际价值。
2. 给后学者的建议
- 提前规划,分步实施:至少提前1个月自学初等数学和基础微积分,避免开学后手忙脚乱。
- 善用学校资源:定期参加线上数学辅导,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系统”下载历年试题,熟悉出题风格。
- 结合专业找共鸣:主动联系专业课教师,了解数学在本专业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增强学习目标感。
- 建立学习社群: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组队,利用彼此的工科知识经验互相启发。
五、总结与展望
1. 学习成果
- 通过半年系统学习,成功通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两门课程考试,平均成绩达80分以上。
- 形成了一套适合成人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深度理解”方法,将数学焦虑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2. 未来方向
- 持续巩固:计划利用寒暑假系统复习,夯实基础,为后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课程做准备。
- 实践深化:尝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如数据分析),在应用中反哺理论学习。
- 心态转变:从“被迫学习”到“主动探索”,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职业发展储备核心竞争力。
附录:学习资源推荐
1. 教材:
- 《工科数学分析基础》(马知恩、王绵森编)
-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David C. Lay著,机械工业出版社译)
2. 在线平台:
- 江苏开放大学在线学习平台(课程视频+作业系统)
- 中国大学MOOC(推荐“南京大学微积分”“浙江大学概率论”课程)
3. 工具软件:
- GeoGebra(数学可视化)
- Wolfram Alpha(公式验证与计算)
笔记日期:2023年12月
作者:一名在江苏开放大学“逆袭”数学的非工科学生
通过这段学习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工科数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需要耐心拆解、反复实践的工具。对于基础薄弱的学习者而言,关键在于建立信心、善用资源、保持韧性,最终将数学从“拦路虎”转化为“开山斧”。希望我的经验能为同样面临挑战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