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安徽开放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心得
《铁屋中的萤火——安徽开放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杂感》
夜已深了。窗外的梧桐在秋风里簌簌作响,案头的台灯将《C程序设计语言》的扉页照得惨白。这本薄薄的蓝皮书,竟比当年我在南京矿路学堂翻过的《地质学原理》更教人难眠。安徽开放大学的夜读生们,大抵都和我这般,捧着发烫的笔记本电脑,像捧着一盏随时会熄灭的油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独自摸索着代码的幽径。
记得初入这所大学时,倒也不曾料到这门课程竟这般难啃。报名表上的"程序设计"四个字,仿佛是旧时科举场上的"进士及第",让人觉得只要能跨过这道门槛,便能跻身新时代的"士绅阶层"。可待到真翻开教材,方知这门槛竟是用无数个"if-else"的枝桠编织而成的荆棘。那些符号如同绍兴老屋檐角的冰棱,看似晶莹剔透,实则寒光凛凛。指针在内存中游走的姿态,倒像是旧社会里那些游走于黑白两道的掮客,明明有迹可循,偏要故弄玄虚。
最苦的是那编译器报错的红字。每当夜深人静,代码里藏着的逻辑漏洞便如幽灵般显形,将人推入更深的迷宫。某日调试一个简单的指针循环,竟在凌晨三点发现少写了一个星号。这让我想起幼时在三味书屋临帖,一个墨点的偏移便要重抄整页,那时的先生总说"一字之误,谬以千里",如今想来,倒真不是虚言。
这所大学的教室,倒像极了我记忆中的"U"形讲堂。不同的是,当年的学子尚能面对面切磋学问,如今的我们隔着屏幕,各自困在方寸屏幕的牢笼里。某次在线讨论,有位同学说指针让他想起闰土眼中的"老爷"——明明是同类,却因某种桎梏不得不保持距离。此言一出,满屏皆寂,倒是让我心头一颤:这代码里的指针,莫不是新时代的"礼教"?
但凡在夜读时稍有倦意,便想起那年在芜湖见到的电报局。电码本里的符号与眼前代码何其相似,都是些冰冷的字符,却能传递最炽热的情思。如今这C语言,不也是这般?看似枯燥的语法,实则暗藏天地运行的法则。就像《呐喊》里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即便这点光是调试器里微弱的绿色提示,也足以照亮代码迷宫的某个转角。
某夜十时,收到助教老师的批改评语:"循环嵌套如巢,不可贪其温暖而忘其结构"。这让我想起《野草》中的"地火",那般压抑的求索,那般隐忍的突破。成人教育的课堂里,每个学员都是负重的骆驼,白天在社会的盐碱地上跋涉,夜里又要啃食这艰涩的知识绿洲。但正是这些深夜的坚持,让代码的逻辑渐渐化作照亮前路的星斗。
最难忘的是某次小组作业,我们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当程序终于能正确显示借阅记录时,那位白天在快递站卸货的组长突然红了眼眶。他粗糙的手指在键盘上颤抖,说这让他想起二十年前被迫辍学的那个黄昏。此刻的代码界面,分明是时光撕裂处重新缝合的伤口。这让我顿悟:技术何尝不是另一种救赎?它让被生活碾碎的求知欲,在数字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如今每写一行代码,总觉得是在铸造一把钥匙。这钥匙或许打不开任何现实的门锁,却能开启自己精神的牢笼。安徽开放大学的夜读灯影里,我们这些"穿掘地底的藤根",在代码的裂缝中寻找着光明。那些恼人的语法错误,那些无休止的逻辑循环,倒像是命运设下的关卡——正如百年前绍兴水师学堂的炮弹要经过无数次校准才能命中目标,今日的代码也需经千万次调试方能通向理想。
临窗望去,教学楼的轮廓在夜色中愈发清晰。那些闪烁的窗户,像极了程序中跳动的光标,不知疲倦地在黑暗里明灭。或许这正是新时代的"铁屋",我们这些"铁屋"中的夜行人,用一行行代码凿着思想的冰层。当某天程序终于完美运行时,那清脆的提示音,便是对生活最倔强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