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宁夏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学习行为评价
宁夏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一、课程概述与学习背景
在宁夏开放大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课程以历史脉络为经,以思想、艺术、制度为纬,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涵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民俗信仰等核心内容。作为宁夏地区的学员,课程还特别结合了西北地域文化特色,如宁夏贺兰山岩画、西夏文化遗存等案例,使我对本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二、核心知识点与学习收获
1. 哲学思想:儒道互补的智慧体系
课程中对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论语》《道德经》的文本研读,我认识到儒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入世精神,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出世智慧,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维度。例如,宁夏中卫高庙的建筑布局中,既有儒家强调的“中轴对称”礼制,又融入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园林设计,这种融合生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2. 文学艺术:文以载道的审美表达
在文学单元的学习中,我重新理解了“诗言志”“文以载道”的深层内涵。通过赏析《诗经》《楚辞》及唐宋诗词,我意识到古典文学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社会伦理的载体。例如,宁夏青铜峡一百零八塔的诗词题刻,既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以文会友”的士人精神。课程还引导我们尝试用传统诗词形式创作,我尝试以宁夏黄河景观为题作了一首七律,深切体会到格律对情感表达的约束与升华。
3. 礼俗制度:社会秩序的隐形规范
礼仪制度部分通过“五礼”(吉、凶、军、宾、嘉)的讲解,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礼”的社会功能。以宁夏回汉民族共居的现状为例,课程分析了“开斋节”与“春节”的节俗差异及融合,说明礼俗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古代“乡饮酒礼”的课堂实践,我亲身体验了“尊老敬贤”礼仪的庄重性,这对我在现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4.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的当代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中,宁夏“固原剪纸”“中卫刺绣”等民间艺术的案例研究,让我认识到传统技艺不仅是手工艺,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课程组织的非遗传承人讲座中,一位剪纸大师讲述其作品中“黄河纤夫”“贺兰山岩羊”等主题的创作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对地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我尝试用剪纸技法创作了“塞上江南”主题作品,体会到了“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启示
1. 文化自信的根基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过时的遗产”,而是构建文化自信的根基。例如,宁夏枸杞文化中蕴含的“天人相应”养生理念,正与现代健康理念不谋而合。课程中“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讨论环节,同学们提出的“用短视频传播非遗技艺”“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设计”等建议,让我看到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可能性。
2. 伦理道德的当代实践
在“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研讨中,我们围绕“诚信”“孝道”等议题展开辩论。有同学指出,传统“孝道”中的“父母在不远游”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存在冲突,但“孝心”的核心——对家庭的情感维系——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启示我们应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如将“仁爱”精神转化为公益行动,将“和为贵”理念应用于社区治理。
3. 地域文化的保护路径
作为宁夏学员,我特别关注本地区文化传承的困境。课程案例显示,宁夏部分传统村落因缺乏保护规划面临消失风险。通过学习“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我提出可借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经验,以贺兰山东麓为轴线,整合岩画、古村落、枸杞文化等资源,打造区域性文化保护网络。
四、学习反思与实践计划
1. 认知局限与突破
此前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诗词歌赋”层面,课程让我意识到其系统性与实践性。例如,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误解曾让我产生抵触心理,但通过分析其在中医、风水中的科学性应用,我重新理解了古人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2. 未来学习规划
- 深度研读经典:计划精读《周易》《史记》等原著,结合宁夏出土的西夏文献进行对比研究。
- 参与文化实践:加入宁夏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协助整理“宁夏小曲”等濒危曲艺的数字化档案。
- 跨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专业领域(本人为教育学专业),设计“传统文化主题”校本课程,如“塞上诗词中的地理教学”。
3. 批判性思考
课程也引发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部分传统观念如“男尊女卑”“等级制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需通过“创造性转化”去粗取精。例如,宁夏部分农村仍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可通过重新诠释“齐家”理念中的性别平等思想来推动改变。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的学习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文化基因的唤醒之旅。当我站在贺兰山阙遗址前,眼前的夯土城墙与课程中讲授的“筑城礼制”相互印证时,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仍在宁夏这片土地上流淌。未来,我将以“守正创新”的态度,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正如宁夏黄河九曲终入海,文化传承亦需在坚守中奔涌向前。
学习笔记日期:2023年11月
笔记整理人:[您的姓名]
课程感悟金句:
“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江河,唯有在理解中传承,在创新中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