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陕西开放大学婚姻家庭法学学习行为评价
陕西开放大学婚姻家庭法学学习心得
课程概述
在陕西开放大学的《婚姻家庭法学》课程学习中,我系统掌握了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核心原则及实务操作要点。课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为核心,结合典型案例分析,通过线上课程、教材研读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员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法理逻辑与社会价值。课程内容涵盖婚姻家庭法的历史沿革、基本原则、结婚与离婚制度、父母子女关系、收养制度等模块,尤其注重法律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培养学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收获
1.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 婚姻自由原则:学习中深刻体会到“婚姻自由”不仅是结婚自由,更包含离婚自由。例如,民法典第1042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这体现了法律对个人意志的尊重。
- 男女平等原则:通过分析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案例,认识到法律在家庭关系中如何平衡男女权利义务,如民法典第1087条强调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法院根据财产具体情况判决。
- 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合法权益:课程中多次强调法律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例如第1084条关于离婚后子女抚养权的判定,优先考虑子女利益,体现了“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
2. 结婚制度的法律规范
- 结婚条件:重点学习了实质要件(如法定婚龄、禁止近亲结婚)与形式要件(登记程序)。例如,民法典第1046条明确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这与传统社会中“父母之命”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 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了无效婚姻(如重婚、未达法定婚龄)与可撤销婚姻(胁迫婚姻)的区别。例如,第1051条规定的无效婚姻情形需由法院宣告,而第1052条的撤销权需在胁迫行为终止后一年内行使。
3. 离婚制度的程序与后果
- 离婚程序:学习了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的流程差异。协议离婚需满足“冷静期”制度(民法典第1077条),而诉讼离婚则需证明感情确已破裂(如家暴、分居满两年等),这体现了法律对婚姻稳定性的维护。
- 离婚后的财产分割与债务承担:通过模拟案例,掌握了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区分标准。例如,婚前财产原则上归个人所有,但婚后增值部分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需结合具体证据)。
- 子女抚养与探望权:学习中认识到,抚养费的计算需结合父母收入、子女需求及当地生活水平,而探望权的实现需兼顾子女意愿,避免因父母矛盾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4. 家庭关系的法律调整
- 父母子女关系:除血缘关系外,法律还规定了拟制血亲(如收养关系)的法律效力。例如,养子女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因收养关系成立而消除(民法典第1111条)。
- 祖孙、兄弟姐妹间的扶养义务: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了在特定情况下(如父母无能力抚养未成年孙辈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需承担抚养义务(民法典第1074条)。
学习方法与实践体会
1. 理论结合案例的深度学习
- 课程中引入的“案例教学法”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在学习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时,通过分析“出轨方过错责任”案例,结合民法典第1091条(如重婚、与他人同居等情形),理解法律如何平衡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 小组讨论:与同学共同探讨“家务劳动经济补偿”问题,结合民法典第1088条,认识到家务劳动的价值应被量化补偿,这对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具有革新意义。
2. 法律与社会现实的互动
- 同居关系的法律困境:通过学习,发现法律对非婚同居关系的保护相对薄弱,仅能通过《民法典》合同编或侵权责任编间接解决财产纠纷,这提示我未来可能需要关注相关立法动态。
- 家暴问题的法律应对:结合《反家庭暴力法》与民法典相关规定,理解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程序及证据收集要点,这对实际维权具有指导意义。
3. 法律思维的培养
- 法律条文的体系化理解:学会将零散的法条串联为逻辑框架,例如从“结婚—家庭关系—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构建完整分析链条。
- 价值判断与法律适用的平衡:在讨论“离婚经济补偿”案例时,意识到法律需在“公平”与“效率”间权衡,例如补偿金额需兼顾双方经济状况与贡献度。
个人反思与未来应用
1. 学习中的挑战与突破
- 难点: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民法典第1064条)曾感到困惑,需区分“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与“超出部分债务”的举证责任。
- 突破: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梳理债务类型、举证责任分配及例外情形,最终能准确分析案例中的债务归属问题。
2. 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 非婚生子女权益保护:学习后意识到,法律已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权利(民法典第1071条),但现实中仍存在户籍登记、财产继承等歧视现象,需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
- 老龄化社会的法律应对:结合“空巢老人”现象,思考如何完善赡养制度,例如通过法律强制子女履行经济供养与精神慰藉义务。
3. 未来实践方向
- 法律实务:计划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未来从事家事法律服务,帮助当事人合法维护权益。
- 社会倡导:通过社区普法活动普及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尤其关注农村地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总结
通过《婚姻家庭法学》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法律条文,更深刻理解了法律背后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课程中“以案释法”的教学方式让我学会用法律思维分析复杂问题,而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强调则强化了我的社会责任感。未来,我将结合所学,为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贡献一份力量。
(字数:约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