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大题库网

国家开放大学历年真题库|作业答案|复习资料一站式下载平台

江苏开放大学无昆曲艺术学习行为评价

分类: 上海开放大学 时间:2025-05-23 01:06:52 浏览:7次 评论:0
摘要:江苏开放大学无昆曲艺术学习行为评价 江苏开放大学昆曲艺术学习心得
国家开放大学作业考试答案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国家开放大学
扫码关注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江苏开放大学无昆曲艺术学习行为评价

江苏开放大学昆曲艺术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交融之旅

一、课程概述与学习背景

课程名称:昆曲艺术鉴赏与实践

学习平台:江苏开放大学(线上+线下结合)

学习周期:2023年3月—2023年12月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江苏开放大学的选修课程,我选择这门课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希望通过艺术学习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愿望。江苏开放大学以“开放、灵活、普惠”为教育理念,为我提供了接触昆曲的独特机会,既能在家中通过线上资源系统学习,又能参与线下工作坊与大师面对面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让我对昆曲的探索更加深入且富有层次感。

二、学习过程与核心内容

1. 线上理论学习:历史与美学的沉浸

课程初期以线上视频和文献资料为主,系统梳理了昆曲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至明代魏良辅改革后逐渐成为“水磨调”,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唱腔讲究“婉转悠扬”,身段注重“程式化与写意性”,文学性则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经典剧目为代表。

线上课程还深入解析了昆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及“一桌二椅”的舞台美学,让我对昆曲的艺术特点有了全面认知。例如,老师通过《游园惊梦》的片段,讲解了“眼随手动”“气韵流转”的表演技巧,强调昆曲不仅是听觉艺术,更是视觉与心灵的综合体验。

2. 线下实践体验:从模仿到感悟

线下课程由江苏省昆剧院的专业演员授课,通过身段训练、唱腔练习和剧目排演,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每周的“工坊日”成为我最期待的环节:

- 身段训练:学习水袖、台步、手势等基本功。例如,一个简单的“圆场步”需要保持身体中正、脚步轻盈,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韵律感。

- 唱腔研习:昆曲的唱腔以“依字行腔”为原则,注重平仄与情感的结合。在老师指导下,我尝试用“中州韵”唱《皂罗袍》,发现一字多音的技巧需要极强的呼吸控制能力。

- 剧目排演:参与《牡丹亭·拾画》的片段排练,亲身体验角色塑造的复杂性。例如,杜丽娘的“惊梦”场景中,眼神的流转与脚步的轻重必须配合唱词的意境,才能传达出“情不知所起”的微妙情感。

3. 文化讲座与跨界融合

课程特别安排了多场文化讲座,邀请昆曲非遗传承人、历史学者与当代艺术家分享观点。其中,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龚隐雷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她提到:“昆曲是流动的诗,每一句唱词都是一幅画。” 这句话促使我重新审视昆曲的文学性与舞台表现的关系。此外,课程还引入了昆曲与现代音乐、舞蹈的跨界案例,如《牡丹亭》与电子音乐的结合,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可能性。

三、学习收获与体会

1. 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认同

通过系统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昆曲承载的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哲学与美学精髓。例如,《长生殿》中“情天情海”的主题,既是对爱情的歌颂,也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思考。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融合的表达,让我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产生了新的敬意。

2. 艺术修养的提升

昆曲的学习让我对表演艺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 唱腔的细腻:昆曲的“拖腔”与“润腔”技巧需要极强的控制力,这让我在练习中学会了耐心与精准。

- 身段的写意性:昆曲的舞蹈动作充满象征意义,如“云手”代表天空的广阔,“卧鱼”展现人物的柔美,这种“以形写神”的理念对我的审美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 文学与音乐的交融:昆曲剧本的诗词之美与曲牌结构的严谨性,让我在写作与音乐鉴赏中更加注重语言的韵律与意境。

3. 现代教育模式的优势

江苏开放大学的“线上+线下”模式打破了传统艺术学习的时空限制:

- 灵活性:线上资源可反复观看,适合我兼职工作的节奏;

- 互动性:线下实践课中,老师能及时纠正我的姿势与发音,弥补了自学的不足;

- 资源整合:学校联合江苏省昆剧院、苏州昆曲博物馆等机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如观摩《玉簪记》全本演出,让我直观感受专业演员的舞台魅力。

四、学习中的挑战与反思

1. 技术层面的困难

- 唱腔的复杂性:昆曲的发音、咬字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尤其是“入声字”的处理,初期练习时常常混淆。

- 身段的精准要求:昆曲的程式化动作需要严格遵循规范,例如“台步”的角度与步伐的大小,稍有偏差就会破坏整体美感。

- 时间管理压力:作为在职学员,平衡工作与每周的线下实践课颇具挑战,曾因多次迟到而错失关键指导。

2. 文化理解的深化需求

昆曲的文学剧本多取材于古典诗词与历史典故,部分剧目如《夜奔》《孽海记》的深层含义,仅凭现代语境难以完全领会。例如,对《桃花扇》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解读,需要结合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这促使我进一步研读相关历史文献,以加深对剧作的理解。

3. 对当代传承的思考

在参与“昆曲进校园”活动时,我发现年轻观众对昆曲的接受度存在差异。部分同学认为昆曲节奏缓慢、难以理解,而另一些则被其优雅的美学打动。这让我反思: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例如,结合短视频平台展示昆曲的“一招一式”,或以跨界合作降低观众接触门槛。

五、未来学习与实践计划

1. 深化基础训练:计划报名江苏省昆剧院的暑期集训,强化身段与唱腔的技巧,尤其是“南曲”的婉转唱法。

2. 参与社区推广:组织小型昆曲沙龙,邀请非专业爱好者共同探讨昆曲的美学价值,尝试用通俗语言解读经典剧目。

3. 探索跨界创作:与音乐专业同学合作,尝试将昆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结合,创作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4. 持续理论学习:阅读《中国戏曲史》《昆曲艺术论》等书籍,撰写研究论文,分析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六、结语:在开放教育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江苏开放大学的昆曲课程让我领悟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开放与创新。线上资源的普及让昆曲突破地域限制,而线下实践则让艺术回归身体与情感的表达。作为学习者,我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其“传播者”。未来,我希望能将所学转化为行动,通过参与演出、创作与推广,让更多人感受到昆曲的永恒魅力。正如老师在结课时所言:“昆曲的美,不在博物馆里,而在我们每一次的呼吸与动作中。”

学习笔记撰写人:XXX

日期:2023年12月

附录:推荐资源

1. 书籍:《昆曲六百年》(陶敏 著)、《牡丹亭》(汤显祖 著)

2. 视频:江苏省昆剧院《桃花扇》全本录像、《昆曲艺术》纪录片(江苏教育频道)

3. 线上平台:国家图书馆“中华经典资源库”昆曲专题、抖音“水磨新调”官方账号

通过这篇学习笔记,我不仅记录了昆曲艺术的学习历程,更反思了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生命力。江苏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范式,也为像我这样的非专业学习者打开了一扇通向古典艺术的大门。

文章目录


    评论留言请发表您的神机妙论……

    昵称

    邮箱

    地址

    私密评论
    评论列表(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