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江苏开放大学无实用法律基础学习行为评价
江苏开放大学《法律基础》课程学习心得
一、课程概述
江苏开放大学的《法律基础》课程作为法学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法律思维框架,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及核心法律知识。课程内容涵盖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领域,结合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实践任务,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通过学习,我发现课程在“实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下将从学习内容、方法及个人收获等方面展开总结。
二、学习内容与收获
1. 法律体系的系统认知
课程首先梳理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通过对比不同法律效力层级,我深刻理解了“法律金字塔”的概念,例如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性,以及部门法(如民法典、刑法)的具体适用场景。这一部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民事法律知识的实用性探索
民法部分重点讲解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内容。例如,通过学习《民法典》中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我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合同(如租房协议、网购条款)可能存在“霸王条款”,需警惕自身权益。但课程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较少,导致部分理论难以转化为具体操作指南。
3. 刑事法律与社会关联性
刑法部分涉及犯罪构成、常见罪名(如盗窃、故意伤害)及刑罚体系。课程通过案例视频介绍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但缺乏对司法实践中量刑标准、辩护策略等实务细节的讲解,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
4. 行政法与公民权利保护
行政法部分强调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边界,例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程序要求。课程通过“行政诉讼”的案例,让我意识到公民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监督公权力,但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具体流程和技巧未深入展开。
三、学习方法与不足
1. 学习方法
- 线上资源利用:课程提供的视频、PPT及在线测试帮助我系统梳理知识点,但缺乏互动性,难以解决个性化疑问。
- 案例分析法:主动收集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如劳动纠纷、消费维权),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弥补教材案例陈旧的缺陷。
- 实践结合理论: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志愿活动,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不足与反思
- 实用性不足:课程侧重法律条文的罗列与理论解释,对法律实务操作(如诉讼流程、证据收集、法律文书撰写)的指导较少。例如,学习“民事诉讼法”时,教材未说明如何撰写起诉状或如何举证,导致学生对实际诉讼过程感到陌生。
- 案例陈旧性:部分案例来自多年前的判例,与当前社会热点(如网络侵权、数据隐私保护)脱节,难以引发学习兴趣。
- 实践环节缺失:课程未安排法律实务实习或法律援助项目,学生缺乏将知识应用于真实场景的机会。
四、改进建议
1. 增加实务操作模块
- 开设“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指导学生撰写起诉状、答辩状等文书。
- 邀请律师、法官开展实务讲座,分享办案经验与技巧。
2. 更新案例库与热点结合
- 将近年典型案例(如“人脸识别第一案”“网络暴力追责”)纳入教学,增强课程时效性。
- 设立“法律与社会热点”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3. 强化互动与个性化辅导
- 增设线上答疑平台,针对学生疑问进行针对性解答。
- 推行“小组案例研讨”模式,通过团队合作提升分析能力。
五、个人感悟与未来规划
通过本课程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法律不仅是“条文的集合”,更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工具。然而,课程的“实用性不足”也让我意识到,学习法律需主动结合实践。未来,我计划:
1. 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系统学习法律实务技能;
2. 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活动,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
3. 关注法律热点与政策动态,保持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六、总结
江苏开放大学《法律基础》课程为我搭建了法律知识的框架,但在“实用性”层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若能加强实践环节与案例教学,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作为学习者,我将以此次课程为起点,持续探索法律与社会的深层联结,让知识真正服务于生活与职业发展。
笔记日期:2023年11月
记录人:XXX
参考资源:江苏开放大学《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国裁判文书网案例、《民法典》《刑法》条文解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