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上海开放大学无高等数学基础学习行为评价
上海开放大学无高等数学基础学习心得
一、学习背景与动机
1.1 入学时的困惑
作为一名上海开放大学的学生,我最初选择报名时并未意识到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由于长期脱离校园,我的数学基础仅停留在初中水平,面对课程大纲中“函数极限”“导数应用”“积分计算”等专业术语,感到十分迷茫。第一次在线课程直播时,教授讲解的微积分概念让我完全跟不上节奏,甚至产生了“是否需要退课”的念头。
1.2 学习目标的明确
经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我意识到高等数学不仅是理工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许多管理类、经济类课程的分析工具。例如,后续的《概率统计》《线性代数》都需要微积分的基础知识,而《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分析、弹性系数等内容也与导数密切相关。因此,我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将高等数学作为提升专业能力的必经之路。
二、学习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1 基础薄弱的困境
挑战表现:
- 对“极限”“连续性”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难以建立直观认知。
- 初中数学中的代数运算能力不足,导致微积分计算频频出错。
- 缺乏课堂互动,线上课程的单向输入效率低下。
应对措施:
- 阶梯式预习:从《零起点高等数学》等入门教材入手,先复习初中代数(如分式运算、方程解法),再逐步过渡到高中函数知识(如指数函数、三角函数)。
- 可视化辅助:利用GeoGebra软件绘制函数图像,观察极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图形。
- 错题本建立:每次作业后记录计算错误,分析是代数基础问题还是微积分方法问题,针对性补强。
2.2 自主学习的难点
挑战表现:
- 线上课程缺乏实时答疑,遇到难题容易卡壳。
- 工作与学习时间冲突,难以保证系统性学习。
应对措施:
- 碎片化学习法:利用通勤、午休时间通过“学习通”APP观看5-10分钟知识点短视频,每天积累。
- 双周学习计划表:将课程内容拆解为小模块,每周完成两章基础理论学习,周末进行习题训练。
- 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学校论坛招募3名同专业同学,每周日晚线上视频会议讨论难题,共享笔记。
2.3 数学思维的重构
挑战表现:
- 长期未接触数学,逻辑推理能力退化。
- 难以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思路。
应对措施:
- 类比法:将数学概念与生活场景结合,例如用“瞬时速度”理解导数,用“面积累加”理解积分。
- 思维导图梳理:用XMind软件绘制知识框架图,将极限→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的逻辑链条可视化。
- 逆向推导训练:针对典型例题,先看答案再倒推解题步骤,理解解题思路后再独立重做。
三、核心学习方法与工具
3.1 教材与资源的整合
- 主教材:上海开放大学指定的《高等数学(专科)》教材,重点掌握例题解题步骤。
- 辅助资源:
- B站课程:搜索“可汗学院微积分入门”“3Blue1Brown线性代数本质”等免费视频,弥补基础概念理解。
- MOOC平台:通过中国大学MOOC的《零基础高等数学》课程,观看录播课并完成配套练习。
- 学校题库:利用开放大学在线平台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
3.2 阶段性学习策略
阶段一:概念奠基(前4周)
- 每天学习1小时,重点攻克函数、极限、导数定义。
- 使用“极客数学帮”APP进行函数图像识别练习,强化数形结合能力。
- 记录10个核心概念的“白话解释”,如将“导数”理解为“变化率的度量”。
阶段二:方法掌握(5-12周)
- 采用“三遍读题法”:第一遍通读题目,第二遍标记关键词,第三遍对照例题寻找解题路径。
- 针对积分计算,制作“积分公式速查表”,包含换元法、分部积分等常见技巧。
- 每周完成2套基础题,逐步过渡到综合题。
阶段三:实战提升(13周后)
- 参与学校组织的“数学思维训练营”,通过小组竞赛提升解题速度。
- 用MathType软件整理错题,标注错误原因和正确解法。
- 模拟考试环境,限时完成整套试卷,分析时间分配问题。
3.3 时间管理技巧
- 番茄工作法:学习45分钟+休息15分钟,避免疲劳。
- 任务拆解表:将每章内容分解为“概念理解→公式记忆→例题模仿→独立练习→错题总结”五个步骤,每天完成1-2个步骤。
- 周末专题日:周六专攻薄弱章节(如泰勒展开),周日进行跨章节综合复习。
四、关键经验总结
4.1 从“畏惧”到“接受”的心态转变
- 接纳现状:承认基础薄弱是事实,但相信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弥补。
- 设定小目标:每完成一个知识点就给自己打分,积累成就感。
- 正向激励:将“通过考试”拆解为“理解导数定义”“掌握积分公式”等可实现的短期目标。
4.2 资源利用的黄金组合
- 线上+线下结合:直播课记录重点,线下用《傻瓜微积分》《数学之美》等通俗读物深化理解。
- 教师答疑的高效使用:提前整理3个具体问题,在每周的在线答疑时段集中提问。
- 学校论坛的隐形资源:在“数学学习”版块搜索关键词,发现往届学生整理的“导数应用题解题模板”。
4.3 克服计算障碍的秘诀
- 代数基本功训练:每天用15分钟练习分式化简、因式分解等基础运算。
- 计算器与笔算结合:复杂计算先用计算器验证,再手动推导过程,培养计算准确性。
- 口诀记忆法:例如“导数求导口诀”——“幂函数降指数,指数函数不变样,对数求导要小心,链式法则记心上”。
五、典型案例分析
5.1 从“不会”到“会”的突破
案例:学习“隐函数求导”时,连续三周无法掌握。
解决过程:
1. 观看B站“隐函数求导步骤分解”视频,理解链式法则的应用。
2. 在错题本中整理出“隐函数求导五步法”:
- 两边对x求导
- 将y视为x的函数
- 应用乘法法则
- 解出dy/dx
- 代入原方程简化
3. 完成10道同类题型后,准确率从30%提升至90%。
5.2 考试前的冲刺策略
- 倒推复习法:根据考试大纲逆向整理考点,优先补足未掌握章节。
- 高频考点聚焦:统计近五年真题,发现“导数应用”“定积分计算”“微分方程”占60%分值,重点突破。
- 模拟考试环境:在图书馆闭馆前两小时进行全真模拟,适应限时压力。
六、收获与反思
6.1 知识层面的提升
- 掌握了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例如用导数分析企业成本最小化问题。
- 能独立完成“计算曲边梯形面积”等典型积分应用题,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工具性价值。
6.2 能力层面的突破
- 逻辑思维:通过证明题训练,学会了分步骤推导和严谨表达。
- 自主学习:形成了“预习-听课-练习-总结”的标准化学习流程,可迁移至其他课程。
- 抗压能力:在多次模拟考试失利后仍坚持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