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江苏开放大学无风景园林设计初步学习行为评价
江苏开放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初步学习心得
课程概述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是江苏开放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的核心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风景园林设计的系统性认知,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实践项目提升空间思维和创作能力。课程内容涵盖风景园林设计的历史发展、设计要素分析、植物配置原则、空间组织技巧、设计软件应用(如CAD、SketchUp、Photoshop)以及案例解析等模块。教学方式以线上视频课程为主,辅以线下实践作业和小组讨论,适合在职人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学习收获与体会
1. 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构建
- 设计要素与原则:课程首次系统梳理了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物、铺装、小品等,并强调了“功能优先、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设计理念。例如,通过分析苏州古典园林的布局,认识到“借景”“框景”等手法如何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 历史与文化视角:课程中对中外园林史的讲解让我意识到,现代设计需根植于传统,如中国古代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景观的几何秩序在当代项目中的融合应用。
- 生态设计意识:通过学习生态学基础和可持续设计理念,我开始关注场地的微气候、雨水管理、本土植物选择等问题,例如在某次作业中尝试设计雨水花园,以解决场地积水问题。
2. 实践能力的提升
- 软件技能突破:课程要求使用CAD绘制平面图、SketchUp制作三维模型、Photoshop进行效果图渲染,虽然初期操作生疏,但通过反复练习和在线答疑,逐渐掌握了基础建模与表现技巧。
- 设计流程理解:从场地分析、概念生成到方案深化的全流程训练,让我体会到设计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例如,在“社区公园设计”项目中,我经历了多次修改,最终将居民活动需求与生态功能结合,形成合理布局。
- 跨学科思维培养:课程强调风景园林与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学科的交叉性。在分析某城市广场案例时,我意识到交通流线规划、无障碍设计等细节对整体功能的重要性。
3. 设计思维的转变
- 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传统平面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中需结合三维空间体验,课程通过模型制作练习,帮助我理解地形起伏、视线引导等立体要素对空间氛围的影响。
- 用户需求的重视: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我意识到设计必须以使用者需求为核心。例如,在设计校园景观时,针对学生、教师、访客的不同需求,调整了休息区与通行路径的比例。
-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在“现代中式园林”设计作业中,尝试将传统园林的“曲径通幽”意境与简约现代风格结合,学会了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融入创新元素。
4. 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挑战一:时间管理难题
- 问题:作为在职学生,工作与学习时间冲突,导致部分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消化。
- 解决:制定每日学习计划,利用通勤时间听录播课,周末集中完成实践作业,并加入课程学习小组互相督促。
挑战二:软件操作瓶颈
- 问题:三维建模软件(如SketchUp)的学习曲线陡峭,初期模型粗糙、细节缺失。
- 解决:通过在线教程(如B站、MOOC)补充软件技巧,参与学校组织的软件操作工作坊,同时在作业中反复实践,逐步提升精度。
挑战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 问题:初期设计作品过于依赖软件表现,缺乏对场地实际功能和生态问题的深入分析。
- 解决:主动联系课程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阅读《园林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学》等拓展书籍,强化场地分析能力。
挑战四:设计创意不足
- 问题:面对开放性设计题目时,容易陷入模仿经典案例的思维定式,缺乏独特视角。
- 解决: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与城市空间,记录灵感草图;在小组讨论中听取不同意见,拓宽思路;尝试从艺术、文学中汲取设计灵感。
5. 典型案例分析:社区公园设计项目
项目背景
某老旧社区需改造中心广场,提升居民休闲活动质量,同时解决场地积水问题。
设计思路
1. 场地分析:通过实地测量发现场地低洼,排水系统老化;访谈居民得知缺乏儿童活动区和健身设施。
2. 功能分区:将场地划分为儿童游乐区、老年健身区、中心广场(集会与休憩)及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
3. 植物配置:选择耐涝的香樟、乌桕作为乔木,搭配观赏草与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带。
4. 空间营造:利用微地形设计起伏的地形,结合铺装材料变化引导视线,设置艺术小品增强趣味性。
问题与反思
- 问题:初期方案中雨水花园面积过大,侵占了活动空间;植物选择过于单一,缺乏季相变化。
- 改进:在教师指导下,将雨水花园整合为下沉式广场,兼具生态与社交功能;增加秋季开花的木槿和常绿灌木,丰富景观层次。
6. 反思与改进方向
6.1 自我反思
- 理论深度不足:对生态学、材料科学等关联学科了解有限,导致设计细节处理粗糙。
- 软件熟练度待提升:三维模型渲染效果欠佳,需加强材质贴图与灯光设置技巧。
- 设计逻辑需优化:方案中部分功能区衔接生硬,缺乏系统性空间过渡。
6.2 改进计划
- 深化理论学习:计划阅读《景观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植物造景原理》,并参与线上生态设计讲座。
- 强化软件技能:报名SketchUp进阶课程,练习V-Ray渲染,提升效果图表现力。
- 多维度实践:利用寒暑假完成至少2个实地调研项目,尝试用参数化设计工具(如Grasshopper)探索新方案。
7. 对课程的建议
1. 增加案例实地考察:线上学习缺乏场地感知,建议组织线下考察或引入VR虚拟场景。
2. 强化软件教学资源:针对开放大学学生软件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提供分阶段的软件操作指南。
3. 引入行业前沿内容:加入海绵城市、碳中和景观等热点议题,提升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关联性。
8. 未来学习规划
- 短期目标:完成《风景园林设计初步》后续课程,考取园林设计师资格证书。
- 长期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参与社区微更新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探索数字化工具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如BIM与GIS技术。
- 职业愿景:希望未来能从事生态修复与公共空间设计,为城市提供更多兼具功能与美学价值的绿色空间。
总结
通过《风景园林设计初步》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设计的基本方法,更深刻体会到风景园林作为“空间艺术与生态科学结合体”的复杂性。开放大学灵活的学习模式为在职人员提供了便利,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未来,我将继续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技能,以设计回应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需求。
备注:本文基于课程学习与实践项目整理,部分内容参考了《园林设计初步》教材及教师指导案例,后续将结合《景观生态学》《植物景观设计》等课程进一步深化理解。
这篇文章结合了学习笔记的结构,通过分模块总结课程内容、收获、挑战及改进方向,既体现了个人体验,也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如需调整或补充细节,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