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安徽开放大学社区治理学习行为评价
安徽开放大学社区治理学习心得
——2023年秋季学期学习笔记
【学习时间】2023年9月-12月
【课程名称】社区治理与社会服务
【主讲教师】XXX教授
【学习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课程内容概述
本次社区治理课程以"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展开,系统学习了社区治理的政策框架、理论体系及实践方法。课程内容涵盖以下核心模块:
1. 政策解读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基层治理的论述
- 《安徽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点
- 社区治理"三社联动"机制(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
2. 理论框架
- 治理理论演进:从"政府包揽"到"多元共治"
- 社区治理的"五社协同"模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
- 社区协商民主的实践路径
3. 实践案例
- 合肥市"红色物业"治理模式
- 芜湖市智慧社区平台建设
- 村社融合中的集体经济治理经验
二、学习收获与感悟
(一)理论认知的深化
1. 治理与管理的本质区别
通过对比"管理"与"治理"概念,深刻理解到社区治理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执行,而是需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机制。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容易导致后续维护乏力,而引入居民议事会、物业企业、专业社会组织的多方协商,则能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2. 参与式治理的价值
在"社区协商民主"专题学习中,通过模拟社区议事会的实践教学,亲身体验了"议题提出-意见征集-方案论证-执行监督"的完整流程。这让我意识到,居民参与不是形式主义,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如积分制管理、听证会制度)激发居民自治活力的关键。
(二)实践能力的提升
1. 问题诊断能力
在"社区治理诊断工具箱"模块,学习了SWOT分析法、社区需求评估矩阵等工具。以所在社区为例,通过绘制社区资源地图,发现本社区存在"文体活动场地不足"的共性问题,进而提出"错时共享"解决方案(白天办公场所向居民开放)。
2. 技术赋能的实践
在智慧社区建设专题中,实地考察了合肥市某街道的"数字驾驶舱"系统。该系统整合了政务、物业、安防等12个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未诉先办"。这让我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需要构建"数据采集-分析研判-精准服务"的闭环体系。
(三)价值观的重塑
1. 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在参与某社区"加装电梯"项目调研时,深刻体会到居民诉求的多元性。部分低层住户反对加装,通过建立"需求分层清单",将反对意见转化为"降低噪音""补偿方案"等具体诉求,最终通过阶梯式补偿方案达成共识。
2. 社区工作者的角色转型
课程强调社区工作者应从"事务处理者"转变为"治理协调者"。在社区疫情防控演练中,我们设计了"网格长+楼栋长+志愿者"的三级响应机制,有效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
三、实践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XX社区"垃圾分类治理"项目
背景:社区垃圾分类参与率不足30%,存在混投现象。
治理过程:
1. 需求诊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主要障碍是"分类标准不清"(占比45%)和"投放点位不足"(32%)。
2. 多方协同:联合环保组织制作"一图读懂分类"漫画手册,协调物业增设智能回收箱。
3. 激励机制:建立"绿色积分"制度,可兑换生活用品。
4. 监督创新:组建由退休教师、物业人员组成的"啄木鸟"监督队。
成效:三个月后参与率达78%,分类准确率提升至65%。
四、不足与改进方向
1. 理论转化能力待加强:在撰写社区治理方案时,存在"理论套用生硬"问题,需加强案例迁移能力训练。
2. 数字化工具使用不熟练:对社区治理APP、数据分析工具的操作还需系统学习。
3. 跨学科知识欠缺:社区治理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等多领域,需拓展相关知识面。
五、未来学习计划
1. 深化专项研究:重点研读《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参与式预算实践指南》等书籍。
2. 参与实践项目:申请加入街道"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室",参与真实项目运作。
3. 技术赋能学习:报名参加智慧社区平台操作培训课程。
【学习总结】
本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社区治理是"千人千面"的复杂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政策引导,更需要扎根基层的创新实践。作为社区工作者,既要保持对政策的敏锐度,更要培养"问题导向、居民中心、协同共治"的核心能力。未来将带着"治理即服务"的理念,持续探索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
(笔记撰写人:XXX 2023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