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大题库网

国家开放大学历年真题库|作业答案|复习资料一站式下载平台

福建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行为评价

分类: 上海开放大学 时间:2025-05-21 11:09:09 浏览:6次 评论:0
摘要:福建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行为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开放大学作业考试答案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国家开放大学
扫码关注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福建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行为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福建开放大学自主学习实践与历史认知的深化

一、课程概述与学习方式

福建开放大学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线上教学平台为依托,结合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配套的多媒体资源,系统梳理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20世纪末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作为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学习者,我通过观看课程视频、阅读电子教材、参与线上讨论以及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逐步构建起对这段复杂历史的整体认知。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既让我能够结合自身时间安排完成学习任务,也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资料整合的能力。

二、重点内容与核心观点

1. 历史分期与主线

课程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外患内忧交织,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至今):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跨越。

主线总结:历史的主线始终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主题展开,揭示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必然性。

2. 关键事件与人物分析

(1)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觉醒

- 历史意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国家主权的丧失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制度与西方文明的差距。

- 个人感悟:通过对比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及思想启蒙对国家变革的推动作用。

(2)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 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青年学生与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展现了群众力量的重要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 个人感悟:结合福建本地历史,了解到厦门、福州等地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活动(如李觉民、陈任等人的进步思想),意识到地域文化与全国性历史进程的互动关系。

(3)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

- 历史意义: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彻底的反帝斗争胜利,奠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验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核心中的作用。

- 个人感悟:通过学习福建作为抗日根据地之一的史实(如闽西苏区、敌后游击战),体会到福建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的牺牲精神,以及地方抗战与全国大局的联系。

(4)改革开放与福建的实践

- 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延续与升华,福建作为沿海开放省份,通过经济特区(如厦门)、侨乡优势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 个人感悟:对比福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数据与社会变迁,直观感受到政策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理解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实意义。

3. 思想理论与历史逻辑

-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课程强调从社会形态演变、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例如通过剖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根本原因。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意义。

三、学习收获与思想提升

1. 对国家命运的深刻理解

通过系统学习,我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苦难与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探索与创新”的历史。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农武装割据”,再到改革开放的“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次探索都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2. 对福建历史的重新认知

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省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扮演了独特角色:

- 辛亥革命中的福建力量:黄乃裳、林觉民等福建籍革命家在推翻封建帝制中的贡献;

- 抗日战争中的福建牺牲:长汀福音医院成为战地医院,厦门沦陷后的侨胞支援;

- 改革开放中的福建机遇: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泉州民营企业的崛起、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体现了福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3. 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思考

- 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例如,近代福建侨胞的海外奋斗与今天“侨资回流”政策的相似性,说明历史资源对现实决策的借鉴意义。

- 家国情怀的传承: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当代福建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让我更加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

四、思考与启示

1. 历史中的选择与偶然性

- 案例分析:为何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比不同历史阶段的救国方案(如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历史与人民共同选择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偶然。

- 个人反思: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提醒我们,不能简单以成败论英雄,而应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条件与思想基础。

2. 福建在近现代史中的特殊性

- 地理与经济因素:福建因海而兴,近代以来既是列强侵略的重灾区(如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兴衰),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如厦门特区)。

- 文化与思想因素:福建作为侨乡,海外华侨的反殖民斗争与国内革命形成呼应,这种“内外联动”模式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

3. 历史学习的方法论

- 跨学科视角:结合福建地方史、经济史与文化史,避免孤立看待事件,注重历史现象的多维分析。

- 批判性思维:例如,对“全盘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的争论,需辩证看待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的融合问题。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 学习中的困惑

- 时间跨度大:近现代史涉及180年的复杂进程,部分事件的细节和因果关系需要更深入的史料支撑。

- 地域史与通史的衔接:教材中对福建等地方史的着墨较少,需自行补充资料以形成完整认知。

2. 改进建议

- 增加地方史案例:建议课程中融入更多福建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分析,增强学习的代入感。

- 拓展线上资源:推荐补充福建近现代史专题纪录片、档案资料库等,帮助学生结合地方特色深化理解。

- 加强讨论互动:通过线上论坛或小组研讨,分享不同地域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视角差异,促进多元思考。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深刻体会到历史背后蕴含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福建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者与参与者,其历史经验为理解全国性历史进程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未来,我将继续以历史为镜,关注福建在新时代的发展,思考如何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复兴的宏大叙事中。

学习感悟金句:

> “历史不是简单的过去,而是理解现在的密码。福建的近现代史,既是中国苦难与辉煌的缩影,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精神坐标。”

附录:

- 推荐阅读:《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厦门经济特区四十年》(厦门大学出版社)

- 学习资源:中国国家博物馆“近代中国”专题展、福建党史馆线上数据库

撰写日期:2023年10月

撰写人:[您的姓名]

笔记特点说明

1. 结构清晰:采用分章节形式,突出重点事件与个人思考;

2. 地域结合:将福建地方史与全国通史相融合,体现学习特色;

3

文章目录


    评论留言请发表您的神机妙论……

    昵称

    邮箱

    地址

    私密评论
    评论列表(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