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甘肃开放大学婚姻家庭法学学习行为评价
甘肃开放大学婚姻家庭法学学习心得
日期:2023年11月
学校:甘肃开放大学
课程名称:婚姻家庭法学
一、课程概述与学习背景
甘肃开放大学的《婚姻家庭法学》课程是我本学期选修的一门必修课。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不仅系统梳理了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框架,还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了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法律问题。课程采用线上理论讲授与线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视频课件、教材阅读、小组讨论和法律文书写作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婚姻家庭法的核心原则及其在现实中的适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婚姻家庭法的特殊性——它既涉及法律规范,又与伦理道德、社会文化紧密相关。这门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法律条文,更让我思考了法律如何平衡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解决复杂的家庭矛盾。
二、课程重点内容与学习收获
1.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课程首先介绍了婚姻家庭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包括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等。这些原则不仅是法律的核心,更是社会伦理的体现。例如,婚姻自由原则强调个人在婚姻缔结中的自主权,但同时也需要与家庭责任和社会稳定相协调。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法律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必须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秩序。
学习体会:
- 婚姻自由并非绝对,需以法律为边界,避免因自由而损害他人权益或社会公序良俗。
- 男女平等原则在财产分配、离婚救济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落实,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传统观念可能影响法律的实际执行效果。
2. 婚姻的成立与解除
课程详细讲解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如法定婚龄、禁止近亲结婚等)以及离婚的程序和法律后果。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设立,这一制度旨在减少冲动离婚,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个人自由与社会干预的争议。
学习体会:
- 冷静期制度体现了法律对家庭稳定性的重视,但需平衡双方权益,避免弱势一方(如经济依赖配偶的女性)在冷静期内遭受二次伤害。
- 离婚诉讼中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复杂,需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法律条文的灵活性在此类案件中尤为重要。
3. 家庭关系与权利义务
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例如,夫妻间的忠实义务、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赡养老人的义务等,均体现了法律对家庭伦理的规范作用。此外,课程还讨论了非婚生子女权益保护和家庭暴力防治等现实问题,让我意识到法律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方面的重要价值。
学习体会:
- 非婚生子女权益保护条款的进步性明显,但现实中仍存在歧视现象,需通过普法教育和社会观念转变来进一步落实。
- 家暴防治中的“告诫书”制度和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受害者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但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仍需完善。
4. 继承法与财产制度
继承法部分涉及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产分配等知识点。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婚姻家庭法中的财产制度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家庭关系的“试金石”。例如,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离婚时的经济补偿等,均需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判断。
学习体会:
- 遗产分配中的“尽主要扶养义务”条款,体现了法律对家庭成员实际贡献的重视,但如何量化“贡献”仍存在争议。
- 遗嘱自由与法定继承的冲突,需要法律在尊重个人意愿与保障亲属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案例分析与实践思考
案例1:离婚财产分割中的股权争议
在课程中,老师以一起离婚案件为例:男方婚前持有公司股权,婚后因经营增值,女方主张分割增值部分。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婚后增值部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需扣除男方婚前投入的原始价值。这一案例让我意识到,法律对财产的认定需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需要结合证据规则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2:家暴受害者的人身保护令申请
另一个案例涉及家暴受害者通过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过程。法律虽已明确保护令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但实际操作中,受害者因缺乏证据或担心报复而不敢求助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促使我思考:如何通过社会支持体系(如妇联、社区)帮助受害者打破心理障碍,同时完善家暴证据的固定与采信规则?
案例3: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权纠纷
在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案例中,法院最终依据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则,将抚养权判给经济条件更好的一方。这一判决体现了法律对儿童权益的优先保护,但也引发了对“血缘关系是否应成为唯一标准”的讨论。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 法律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在甘肃等西部地区,传统家庭观念仍根深蒂固。例如,部分地区仍存在“嫁出去的女儿没有继承权”的错误认知,这与《民法典》中男女平等原则相悖。如何通过普法教育改变此类观念,是法律实施中的重要课题。
2. 法律执行中的难点
- 家暴取证难:许多受害者因证据不足无法获得法律救济,需探索更灵活的证据认定标准。
- 离婚冷静期争议:冷静期制度可能延长家庭暴力受害者的痛苦,需建立配套的紧急救济机制。
3. 法律与现实的差距
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但在农村地区,因财产登记制度不完善,婚前财产与婚后财产的区分仍存在困难。此外,彩礼返还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因地域差异而难以统一裁判标准。
五、对课程的改进建议
1. 增加地域性案例分析:甘肃地区的婚姻家庭纠纷具有独特性(如民族习俗、农村财产问题),建议课程中加入更多本地化案例,增强学生对法律适用的理解。
2. 强化实践环节:增设模拟法庭或法律咨询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法律应用能力。
3. 补充最新司法解释:课程内容需及时更新,例如结合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离婚经济补偿的新解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六、未来学习与实践方向
1. 深入研究法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计划通过调研甘肃农村地区的婚姻家庭纠纷,分析法律与传统习俗的冲突与调和。
2. 关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针对家暴受害者、非婚生子女等群体,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和社会支持体系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3. 提升法律文书写作能力:通过撰写离婚协议、遗嘱等文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七、总结
通过《婚姻家庭法学》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理论框架,更深刻理解了法律在维护家庭伦理、保障个体权益中的双重使命。婚姻家庭法的特殊性在于其既要遵循法律的刚性规则,又要兼顾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未来,我将结合甘肃地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如何让法律更好地服务于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关键词:婚姻自由、离婚冷静期、家暴防治、财产分割、继承权、甘肃农村、法律与传统观念
学习心得撰写人:XXX
学号:XXX
附录:学习资源与参考资料
1. 教材:《婚姻家庭法学》(甘肃开放大学指定教材)
2. 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
3. 案例库: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案例
4. 学术论文:《农村婚姻家庭纠纷的法律与社会学分析》《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司法实践研究》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和实践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未来从事法律实务或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希望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结合甘肃本土实践,深化对这一领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