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甘肃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专)学习行为评价
甘肃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专)"课程学习心得
引言
在为期三个月的《甘肃地域文化》专业课程学习中,我系统梳理了甘肃省从古至今的文化脉络,通过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这片黄土高原与戈壁绿洲交织的土地有了全新的认知。课程以"多元共生"为切入点,将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俗艺术、生态保护等模块有机串联,让我深刻体会到地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代发展的活水源泉。
课程内容概述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基因
1. 地形特征
课程通过三维地理模型展示了甘肃"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貌:祁连山、六盘山、秦岭构成天然屏障,河西走廊与陇东黄土高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地理分隔既形成文化隔离带,又成为文明交融的通道。
2. 气候影响
从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到陇南的湿润气候区,不同气候带孕育出差异化的文化形态。例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逸与陇东皮影戏的粗犷线条,正是环境对艺术表达的塑造。
二、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交融
1. 丝绸之路的文明驿站
通过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分析,课程还原了唐代"胡商驼队"的贸易场景。特别指出甘谷"西秦腔"与西域音乐的融合痕迹,印证了张骞凿空西域后文化传播的轨迹。
2. 多元民族共生
课程视频中展示的临潭"万人拔河"民俗,融合了汉、藏、回多民族文化元素。专家解读指出,这种文化杂糅性在清代"茶马互市"时期达到顶峰,形成独特的"河洮文化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 民间艺术解码
兰州"太平鼓"的鼓谱结构被拆解为"战鼓""庆鼓""祭鼓"三类,对应农耕文明的春祈秋报传统。课程特别强调非遗传承中的"活态保护"理念,如庆阳香包刺绣在电商时代的创新路径。
2. 语言文化传承
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东乡语、保安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现象。课程组提供的方言地图显示,天水"秦州腔"保留着先秦入声字特征,成为研究汉语演变的活化石。
学习收获与认知突破
一、文化认知的重构
1. 突破地域局限
原以为甘肃文化仅是黄土高原的农耕文明,课程揭示出其作为"陆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开放性。例如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实为汉代与西域交流的见证。
2. 历史纵深感增强
对"甘肃五千年文明史"有了具象认知:从大地湾遗址的彩陶纹样到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彩陶,再到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构建起完整的文化发展谱系。
二、方法论提升
1. 田野调查技巧
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完成的"陇东剪纸传承人访谈",掌握了文化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法。通过记录环县皮影艺人张治业的制作流程,理解到非遗传承中"口传心授"的特殊价值。
2. 跨学科分析能力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的"甘肃文化资源分布图",将文化点位与交通路线、水系分布叠加分析,直观呈现文化要素的空间扩散规律。
课程实践与反思
一、特色教学模式
1. 虚拟现实(VR)教学
在"数字敦煌"模块,通过VR设备"走进"莫高窟第158窟,观察涅槃佛像的矿物颜料层,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传统图片教学提升30%以上的知识留存率(课程组数据)。
2. 文化体验工作坊
参与制作的"陇西腊肉"传统工艺,从花椒、八角配比到熏制时长,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密码"。发现现代标准化生产对传统技艺的冲击与改良可能。
二、存在的不足
1. 实践环节强度不足
作为线上课程,实地考察机会有限。建议增加"文化寻根"研学路线,如组织沿黄河考察从刘家峡水电站到青铜峡的工业遗产带。
2. 当代转化案例较少
对于非遗活化利用的现代案例(如敦煌文创产品设计)讲解偏少,期待增加"文化IP开发"等前沿议题。
未来学习计划
1. 深化地域比较研究
拟开展"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的文化对比"课题,运用课程所学方法论,分析地理环境对文化特质的影响差异。
2. 参与文化保护实践
计划加入"甘肃古村落数字化保护"项目,运用GIS技术建立传统建筑数据库,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
3. 拓展跨文化视野
阅读《丝绸之路新史》《敦煌与丝绸之路》等著作,结合课程内容撰写比较研究论文,探索甘肃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当代价值。
结语
这门课程不仅构建了系统的地域文化认知框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在地性"思考能力。当站在兰州中山桥眺望黄河时,眼前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浮现出青铜时代的渡口、汉代的戍卒、唐代的商队、近代的铁路建设者...这种时空叠合的震撼,正是地域文化学习赋予的独特视角。未来将继续以"文化解码者"的身份,参与甘肃这片土地的文明叙事。
(字数:1980
附录
1. 课程核心文献清单
2. 个人田野调查记录节选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图表示例
注:本文档可作为课程结业报告的主体框架,需根据具体要求补充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