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大题库网

国家开放大学历年真题库|作业答案|复习资料一站式下载平台

安徽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行为评价

分类: 上海开放大学 时间:2025-05-21 10:58:39 浏览:3次 评论:0
摘要:安徽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行为评价 安徽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开放大学作业考试答案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国家开放大学
扫码关注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安徽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行为评价

安徽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一、课程内容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安徽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系统梳理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脉络。课程以时间为经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线,重点剖析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程。通过学习,我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学习收获与思考

1. 历史分期的逻辑性认知

课程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与新时代四个阶段。这种分期方式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每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社会性质存在本质差异。例如,辛亥革命虽推翻帝制却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命运,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根本转变。

2. 安徽历史人物的启发

作为安徽学子,我特别关注课程中涉及的安徽籍历史人物。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其思想启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探索虽受时代局限,却体现了晚清士大夫的救国尝试。这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地方历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个人选择对时代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3. 思想解放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课程反复强调思想解放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解放始终是破除旧观念、探索新道路的关键。结合安徽在改革开放中的实践,如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率先突破计划经济桎梏,我认识到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而思想解放又需要实践检验。

三、历史事件的启示

1. 国家独立的必然性

通过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案例分析,我深刻理解到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这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也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发展道路不偏移。

2. 道路选择的艰难性

对比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与共产党人的不同探索路径,课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以安徽为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等革命先烈在赣皖边区建立根据地,用鲜血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这种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任何国家发展都必须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

3. 改革开放的突破性

课程用大量数据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发展变化。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的"红手印"契约,不仅拉开了农村改革序幕,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改革智慧,对今天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学习方法与体会

1.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路径

我尝试将课程内容与安徽地方史结合研读。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章节时,查阅了安徽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史实,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使历史记忆更加鲜活。

2. 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我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历史必然性。

3. 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作为开放大学学生,我充分利用了在线课程资源。通过观看《复兴之路》纪录片、参与虚拟现实历史场景体验,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延续有了立体化认知,这比传统教材学习更具代入感。

五、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1. 历史责任的传承

在学习到安徽籍革命烈士周竹安(中共早期党员,1927年牺牲于安庆)的事迹时,我深刻感受到每个时代青年都有其历史使命。今天,我们面临的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任务,同样需要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2. 辩证思维的培养

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证明简单照搬外来理论必然失败。这启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开放包容,又要保持文化主体性,用辩证思维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3. 实践品格的锤炼

课程反复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非全日制学生,我在工作中尝试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比如在社区工作中借鉴"枫桥经验",在企业管理中对照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创新模式,深刻体会到历史智慧对现实工作的指导价值。

六、个人感悟与反思

1. 历史认知的深化

以前认为历史只是时间的堆砌,现在明白历史是无数选择交织的结果。如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种政策调整的智慧值得当代决策者学习。

2. 文化自信的增强

通过系统学习,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安徽的徽商文化、桐城派文风等,既体现了传统智慧,也为今天构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历史资源。

3. 终身学习的自觉

课程结语中提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让我意识到学习历史不是阶段性任务。我计划定期参观安徽博物院、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

七、未来行动方向

1. 参与地方文史研究

计划加入安徽近现代史研究会,系统整理家乡在改革开放中的变迁案例,撰写地方发展报告。

2. 开展历史主题宣讲

利用周末在社区开展"红色故事会",用身边的历史人物故事(如六安籍将军洪学智)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

3. 深化理论学习

报名参加安徽开放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阶课程,从理论层面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八、结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洗礼。当我在合肥包公园看到包拯"不持一砚归"的廉政故事时,对"全面从严治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在芜湖澛港看到高铁与轮船并行的现代图景时,对"改革开放"的内涵有了直观感受。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也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开放大学学生,既要读好历史这本"教科书",更要书写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字数:998

注:本文结构参考了典型的学习笔记格式,包含课程内容分析、学习方法总结、历史案例结合、个人感悟提炼等要素。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注重:

1. 地方元素的融入(安徽历史人物、地域案例)

2. 理论深度的体现(历史分期、唯物史观)

3. 现实联系的建立(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工作实践结合)

4. 学习过程的反思(方法论总结、认知转变)

5. 结构层次的清晰性(分章节论述,每部分有具体案例支撑)

文章目录


    评论留言请发表您的神机妙论……

    昵称

    邮箱

    地址

    私密评论
    评论列表(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