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搜题
想要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立即关注 国开搜题微信公众号,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辅导
扫码关注
论文指导
轻松解决学习难题!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考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以下是一份针对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考试的复习笔记,供参考: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重点
一、行政法基础知识
1. 行政法的概念与特点
-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行使及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总称。
- 特点:调整对象的特定性、法律规范的广泛性、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 合法行政原则: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授权,不得超越权限。
- 合理行政原则:行政行为需公平、公正,考虑相关因素。
- 程序正当原则:行政程序必须公开透明,保障相对人知情权、参与权。
- 权责统一原则:行政权力与责任相一致,违法行政需承担法律责任。
3. 行政主体
- 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如民政、教育、公安等)。
- 被授权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如高校、行业协会)。
- 行政相对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可能涉及的行政相对人)。
4. 行政行为的分类
- 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规章等普遍性规范。
- 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针对特定对象的行为。
-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件: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形式合法。
二、行政诉讼法核心内容
1.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可诉行政行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协议等。
- 不可诉情形:国防外交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刑事司法行为等。
2. 行政诉讼的管辖
- 级别管辖:基层法院管辖一般案件,中级法院管辖涉外、重大案件等。
- 地域管辖: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如限制人身自由的案件)。
3. 行政诉讼的程序
- 起诉条件:原告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有明确被告、有具体诉讼请求、属于法院受案范围。
- 审理程序:一审、二审、再审;行政诉讼以书面审查为主,但可开庭审理。
- 举证责任: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主要举证责任。
4. 行政诉讼的判决类型
- 撤销判决:行政行为违法或明显不当。
- 确认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但不撤销,或确认法律关系存在。
- 履行判决:责令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
- 变更判决:仅适用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情况。
5. 国家赔偿与行政补偿
- 行政赔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造成损害,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 行政补偿:合法行政行为导致相对人损失,国家给予合理补偿。
- 赔偿范围:人身权、财产权损害,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除非造成严重后果)。
三、高频考点与易错点
1.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 复议前置:某些案件(如税务、自然资源权属争议)需先复议才能诉讼。
- 选择复议或诉讼:多数行政争议可直接起诉,也可先复议后诉讼。
2. 行政行为的效力
- 公定力: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推定合法有效,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
- 确定力: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机关和相对人均受其约束。
- 执行力:行政行为要求相对人履行义务时,可强制执行。
3. 行政诉讼中的特殊制度
-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法院可通知负责人出庭,但非强制。
- 调解的适用范围:行政赔偿、补偿案件可调解,其他案件一般不适用调解。
4. 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行政法应用
- 社会工作者需了解如何通过行政程序维护服务对象权益(如申请低保、行政复议等)。
- 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最终途径,需掌握起诉流程和证据规则。
四、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
1. 选择题
- 关注概念细节(如“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 注意法律条文中的例外情形(如复议前置的案件类型)。
2. 简答题
- 例题:简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参考答案: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协议等具体行政行为,但国防、外交行为等不可诉。
- 例题:简述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责任。
- 参考答案: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15日内提交证据和依据,否则承担不利后果。
3. 案例分析题
- 例题:某市民因未办理居住证被限制参加社区选举,诉至法院。分析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参考答案:属于。限制选举权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答题思路:
1. 确定行政行为类型;
2. 分析是否符合受案范围;
3. 结合法律条文(如《行政诉讼法》第12条)说明理由。
4. 论述题
- 例题:结合社会工作实务,论述行政法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作用。
- 参考答案:
- 行政法通过规范行政权,确保行政机关在低保审批、住房保障等事务中依法行政;
- 行政诉讼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救济途径,纠正违法行政行为;
- 社会工作者需协助服务对象了解行政程序,代为申请行政复议或诉讼。
五、复习建议
1. 重点章节回顾
- 重点复习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件、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和判决类型。
- 理解“行政诉讼被告恒定”原则(即被诉行政机关不变)。
2. 结合案例理解
- 通过分析教材案例(如行政处罚、行政不作为案例)掌握法律适用。
- 关注社会工作领域常见行政争议(如低保资格审核、劳动保障投诉)。
3. 法律条文背诵
- 《行政诉讼法》第2条(定义)、第12条(受案范围)、第26条(被告确定)、第70条(撤销判决条件)。
- 《行政法》中关于行政主体、行政程序的条文。
六、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1. 单选题
- 题目:行政诉讼中,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 )日内提交答辩状。
A. 5
B. 10
C. 15
D. 30
- 答案:C(15日)
2. 简答题
- 题目:简述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 答案:
- 直接起诉: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
- 经复议后起诉: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
- 特殊情况可延长,但最长不超过1年。
3. 案例分析题
- 题目:某街道办以“维护公共秩序”为由,扣押了流浪乞讨人员的财物。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
- 答案要点:
- 该行为属于行政强制措施,需符合《行政强制法》程序要求;
- 街道办若无明确法律授权,扣押行为违法;
- 法院可判决撤销扣押行为,并责令返还财物。
复习注意事项
- 理解为主:避免死记硬背,需结合案例分析法律原则和规则。
- 实务结合:思考行政法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如如何协助服务对象维权。
- 程序细节:行政诉讼程序复杂,需特别注意起诉期限、举证责任等关键点。
希望这份复习笔记能帮助你高效备考!考试前建议结合教材和案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